7月16日中辦、國辦下發了全面推進公車改革的《意見》和《方案》,新一輪公車改革全面啟動。
  長期以來,公車使用中暴露的許多弊端一直為群眾所詬病。比如,公車公用、領導私用、司機私用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現象,科級幹部、甚至股級幹部都配有專車、專門司機的“超配”現象,公車運行成本過高、維護費用過貴的“揩油”現象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行政成本,助長了一些官員的特權思想和享樂主義,更讓幹部們的角色定位從“人民公僕”逐漸變成了擺譜端架子的“官老爺”,失去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為此,從1994年開始,我國就著手推進公車改革。但20年來,改革的步履蹣跚、進展緩慢。有專家認為,關鍵因素在於來自利益階層的阻力。為破此困局,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定”到“整治四風”,從鐵腕治腐到簡政放權,黨中央通過一系列手段不斷正風肅紀,既敢於衝破利益的藩籬,又勇於掃除改革的障礙,公車改革的大部分阻力已被消解。時隔20年,在高層的強力推動下,公車改革終於破冰,黨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可謂前所未有。
  雖說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但公車改革畢竟是動了一些幹部的“奶酪”,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各種各樣的抵觸仍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過去20年的車改實踐,充分說明,只有科學的頂層設計,沒有鐵的紀律保駕護航,公車改革很難改成改好。
  首先,對車改不利的單位,必須嚴肅問責。當前,一些單位和幹部非常善於“選擇性執法”,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抓緊落實。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要求,則能拖就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在這樣的心態下,這些單位車改的阻力會遠遠大於動力。因此,要使車改迅速推開,必須在明確時限要求的基礎上,加大對主要領導的問責力度。誰不改,就批評誰,誰不改,就處理誰,讓心存僥幸者看清形勢,讓等待觀望者迅速行動,確保車改順利推進。
  其次,對違反車改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車改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有的人就可能鑽制度的空子,讓車改效果大打折扣。如,一般公務用車取消了,他可能變個名稱叫“執法車輛”堂皇上街;交通補貼划了上限,他可能變個名稱增設其他補貼;公眾更擔心的是,現有數量龐大的公車在拍賣過程中,會不會出現賤賣肥私的現象?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變相違紀”現象,紀檢監察部門都要明察秋毫,毫不手軟,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支持車改有功、阻擋車改違紀”的輿論氛圍。
  再次,對保留下來的車輛,必須強化監督。對那些經審批保留下來的一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審計部門必須加強對其配備使用、運行維護情況的審計監督,並將監督結果依法向社會公開,確保車改成果不被異化和玷污。
  公車改革涉及面廣、利益調整深刻,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確保改成改好,嚴格的紀律監督絕對不可或缺。只有用堅強的決心,嚴明的紀律,將各種“變相”違紀、破壞車改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才能為車改順利推進營造一個健康、有利的環境。
  文/巴桂茹  (原標題:車改成功需鐵紀護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71tduy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