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校的發展,時常與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近日,東莞理工學院(以下簡稱“理工學院”)與以轉化北京大學研究成果為主的智匯谷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作為前期合作項目,智匯谷集團已決定在理工學院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建設IT實驗室。
  事實上,這是理工學院引進的又一家國內外知名高校或企業共建實驗室,進行協同創新,培育應用型人才。
  早在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東莞,開始加大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的“雙轉型”。同樣,作為地方高校的東莞理工學院也開始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與提升,積極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新需求,探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路徑。
  如果說研究型大學在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地方本科院校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型科研,為城市、區域釋放技術人才紅利。經過多年探索,作為珠三角地區三所工科院校之一的東莞理工學院,其應用型人才培養取得了什麼成效呢?
  率先“轉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實驗室里默默待了三年,工業工程專業伍錦成等5名學生終於“紅”了:他們組成的3D打印團隊先後獲得廣東省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二等獎,並狂攬了校內各種獎項。
  伍錦成說,他們已成功研發了4代、5種3D印表機,授權專利達到9項,為10多家企業提供系列產品,淘寶網上賣了30多台。目前,他們正在跟風投公司接洽,探索3D印表機量產的可能。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到理工學院視察時,駐足贊揚團隊的業績,並鼓勵他們向同學們講授創業及應用能力提升的體會。
  事實上,伍錦成們的例子,只是理工學院近年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
  1990年,經濟蓬勃發展的東莞出於城市發展對人才渴求,有前瞻意識地創辦了東莞理工學院。1992年4月,該校獲得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經過22年的發展,理工學院成為珠三角地區的三所工科院校之一,現設有15個院(系、部)、35個本科專業,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1.5萬人。至今,該校已為東莞市乃至廣東地區、全國輸送了8萬多名畢業生。
  院長李琳說,辦學之初,為了儘快提升辦學水平,理工學院基本參照傳統研究型大學進行學科、專業設置,進行培養學生、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這是一個打好堅實基礎的過程:2002年從專科辦學層次升格到本科辦學;2010年8月獲批成為廣東省立項建設的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又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東莞“雙轉型”和應用技術人才短缺等情況的出現,理工學院敏銳地意識到,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轉型”以及提升勢在必行。
  2012年,理工學院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地方大學”。剛提出這一辦學目標的時候,不少教職工感到困惑:什麼是“應用型地方大學”?
  隨後,該院黨委書記成洪波在多個不同的場合解釋說,理工學院坐落在東莞,依托於廣東,是一所地方性大學。所以,理工學院的戰略目標和辦學定位,要更多考量地方需求。
  他說,東莞乃至廣東地區的產業升級比全國其他地區來得更早,程度更深、範圍更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轉型要求也來得更高更實。如果地方高校對產業升級的要求視而不見,就會錯失發展機遇,貽誤改革使命。若能抓住機會大膽探索,就有可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子”,在同類高校中打造特色、爭創一流,成為東莞乃至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在很多人看來,本科地方高校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會遭遇到“師資”瓶頸,因為畢業於國內外的研究型大學、以學術研究思維為主的老師缺乏培養應用型人才所要求的“動手能力”和“創業意識”。這也導致本科地方高校的協同創新能力較弱。
  那麼,理工學院採用什麼辦法,突破這一“瓶頸”呢?簡單來說,理工學院在實現校內學科專業協同創新的同時,與當地政府、骨幹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深度合作,採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辦法,同產業、行業之間無縫對接,從而培養“雙結構型”的師資隊伍。
  協同創新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
  早在2009年,理工學院與中科院高能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室進行深入合作。幾年來,先後建立了“中子探測與快電子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機電技術研發聯合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先進材料聯合實驗室”和“下一代互聯網聯合實驗室”等四個聯合實驗室。
  近兩年,理工學院先後與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深度合作;與西門子、微軟、IBM、華為、中興通訊和智匯谷等國內外大企業深度合作,共建先進實驗室,引進企業科技人員開設課程、編寫教材,共同培養適應產業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建成了校外200多個教學實踐基地,供學生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隨著協同創新工作的快速推進,2012年,理工學院專門成立了協同創新辦公室,並針對珠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進行了多次調研。隨後,該校與東莞長安鎮、橫瀝鎮等產業專業鎮,以及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市經信局等10多家單位簽訂了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學校鼓勵各二級院系與相關行業龍頭企事業單位組建合作辦學理事會,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相關行業產業應用型人才知識體系要求,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調整專業結構與課程設置,共建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踐基地,協同開展專業碩士、卓越本科生培養及在崗員工培訓。
  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院長胡耀華舉例說,理工學院與中興通訊共同投入600多萬元,建設通信試驗平臺。同時,面向通信服務領域,開設了“移動通訊”、“光通訊”和“網歸網優”等3個專業方向,共同制定通信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並引進了中興公司40多名科研人員進駐校園擔任“導師”。
  他說,經過兩年的探索,東莞理工中興通訊學院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從以往的30%提升到55%,就業起薪達到5500元,比以往提高了500至1000元以上,畢業生也獲得了華為、中興等知名企業的青睞。
  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孫振忠則說,以與中科院高能所共建的中子探測與快電子技術聯合實驗室的合作為例,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17名教師、9名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和50多名本科生參與了聯合實驗室的研究與開發,並先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項國家、省級重大項目的研究。而中國散裂中子源機電技術研發聯合實驗室在短短1年裡則先後接收了該二級學院的20多名教師、60多名學生參與項目研究開發,立項課題13項,科研經費328.15萬元,申請相關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近10篇。
  除了“引進”企業科研人員、讓師生參與校內實驗室研究之外,理工學院樂於促成校內教師“走出去”。
  今年年初,理工學院出台了“教職工素質與能力的三年提升計劃”,按照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定位,開展到政府和企業定崗掛職、訪問學者、短期集體研修、學歷學位提升等計劃,以期達到促進教師結構從理論型向實踐型、從學術型嚮應用型轉變的目的。
  去年9月,在東莞市委組織部的支持下,理工學院選派6名青年教師到東莞市直機關、產業園區和鎮(街)掛職鍛煉。其二級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黃輝宇到橫瀝鎮擔任鎮長助理。半年多下來,他堅持一周至少到企業進行兩次調研,完成不少調研任務,也幫學校聯繫了5家實習企業,掛牌成為實習基地。
  隨著“走出去”與“引進來”兩個方法的緊密結合,理工學院形成了特殊的師資隊伍“雙結構”,既開闊了受過學術訓練的校內教師的視野,又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科技人才引進高校擔任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導師”,逐漸形成了優勢互補的良好趨勢。
  探索成立製造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
  一組數據顯示,在全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較嚴峻的情況下,理工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繼續保持上升和高位穩定的態勢。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8%以上。
  理工學院院長李琳說,除專業能力之外,應用型人才還需具備創業理念、較強的工程化技術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樣的畢業生更受社會青睞,特別是近兩年很多國際大企業指定招聘理工學院畢業生,他們的理由都是“適應快,動手能力強,好用”。
  該院開創性地建立了創業學院、人文實驗班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人文素養。以創業學院為例,已向全校招收了60多名創業精英班成員,邀請17名成功企業家擔任“導師”,並首期培育了銘士教育等6個創業團隊,已先後籌得240萬元的創業基金。在今年廣東大學生創業大賽終審決賽中,學校獲得3金8銀6銅的優異成績,首次捧獲“優創杯”,實現學校參賽歷史上新的突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
  其中,2014屆信息與計算機的學生周洛琪就是創業佼佼者。他說,進入創業學院之後,給他帶來很多啟發。他與4名同學,只用了20萬元就創辦了家教機構銘士教育,主打大學生家教。經過近兩年的發展,該家教機構已有2個教學點,招收了300多名學生,預計今年營業額可達160萬元。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理工學院還嘗試打破辦學層次、學歷的限制。
  從今年開始,理工學院將與高職院校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合作,開展專升本“三二分段”培養計劃,首先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招收80人。同時,在已與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聯合培養158名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今年理工學院又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了兩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協議書,並落實了2014級10名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指標。這意味著理工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將延伸到專科、研究生層次,有效地拓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鏈條。
  對此,中山大學原校長、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顧問黃達人教授指出,現在國內有很多地方高校明確提出要走應用型的道路,但一些大學領導又怕因此被貼上職業教育的標簽。討論應用型高校,不應該在定義上做文章、去糾結,而是應該看到其本質。應用型大學最重要的內涵是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讓高校更好地具備服務地方、服務產業的能力。
  他說,理工學院早已明確走應用型道路,當前並不是轉型問題,而是更加明確了辦學定位、堅定了辦學方向,應該在應用能力培養的提升上做好文章。
  基於走應用型道路、實現高水平發展的戰略謀劃,理工學院已研究制定《東莞理工學院創新發展戰略規劃(2013—2020年)》和《省市共建製造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基地(東莞)方案》,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以製造業人才協同培養基地建設為抓手,推進學校的改革發展。
  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成洪波分析說,作為中國經濟發展領軍的廣東省,作為世界製造業名城的東莞,都已進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沒有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創造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和升級、社會發展的穩定和進步都是不可能的,或不可靠的。
  按照設想,省市共建製造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基地將以廣東省,特別是東莞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社會進步的需求為導向,整合理工學院、松山湖大學創新城、松山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的教學和科研資源,以國際論證合格的工程教育模式,建設一個國內外知名大學與珠三角地區骨幹企業匯聚的集教育、研發、社會服務一體的協同創新組織。
  上級教育部門可適當對基地“放權”,引導基地快速成長。例如理工學院8至10個本科專業按照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招生人數從120人增加到400人,併列入廣東省內一本招生指標;每年定向給予基地一定數額的專業碩士或工程學位研究生招生指標;招收20人左右的博士後到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工作。
  這樣一來,基地將為東莞乃至珠三角產業升級、社會進步源源不斷提供本科和專業碩士甚至專業博士,且有明顯工程特色和較強研發能力的、培養質量在省內以至國內有較高聲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訪談
  理工學院院長李琳:
  應用型人才培養面向主要產業行業
  問:作為一所本科院校,理工學院為何力推應用型人才培養?
  李琳: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在大眾化背景下繼續堅持走多樣化發展的道路,更必須要適應新形勢。正視各大產業對應用型人才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在不同類型、層次的大學中都重視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形成自身特色,在國家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中發揮獨特作用,創造“出彩”機會。
  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理工學院將一如既往地堅定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堅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緊緊依托、適應和助推地方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切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和服務地方能力。
  問:高校的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怎麼培養”。對於理工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有什麼特點?
  李琳:理工學院堅持依托地方,集中資源力量,優化內部治理的體制機制,推進校企、校校、國際合作協同培養,是經過反覆探索實踐後選定的道路。學校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契機,結合開展人文實驗班、創業精英班等具有本科甚至碩士研究生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以知識、素質提升為方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面向產業、面向一線、面向職場的高層次、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當中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全方位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
  問:早在2010年,理工學院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學校,肩負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使命。經過3年時間的探索,理工學院的“卓越班”有何不同之處?
  李琳:三年來,理工學院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以及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四個專業,每年招收120名“準工程師”。
  理工學院的“卓越班”採用小班教學,實行三學期制,每學年將實行競爭性動態選拔,開展夏令營活動,選拔優秀學生出境實習與實訓,併為每位學生提供一萬元的研究經費。以其二級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的應用化學“卓越班”為例,2011級的學生英語四級通過率達90%,2012級學生通過率達96%。同時,2011級學生程文雪在第一屆廣東省化學實驗技能大賽榮獲二等獎,所完成的廣東省創新訓練項目獲得優秀。
  問:接下來,理工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有什麼新做法?
  李琳:學校要求所有本科專業要實現與地方政府、重要企事業單位或行業協會的有效對接合作,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全面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構建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的機制。
  ■快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有助城市區域崛起
  “人”是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發展動力源。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紅利吸引了成千上萬“追夢人”的到來,從而釋放了巨大的人口紅利。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層次發展,以東莞為代表的城市的發展模式,多多少少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進行“雙轉型”。歸根結底,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是人的“轉型升級”。
  對於包括東莞在內的珠三角城市群來說,經歷多年的結構性缺工“陣痛”,可以看到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的實操能力、職業涵養不足,一方面是行業、企業沒有參與到高校人才的培養過程。
  一直以來,在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的星光下,“省屬市管”的地方高校由於辦學層次等原因,較少受到社會的關註。然而,隨著地方高校辦學定位的明確、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以及協同創新的推進,大批量的應用型人才將解城市發展的人才之困。
  對於位於松山湖國家高新區的東莞理工學院來說,有必要整合高校、國家高新區、高新企業和國內外一流水平高校研究院的資源,共建省市共建製造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協同培養基地(東莞),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協同創新和城市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筆者認為,高校應用型人才需要再一次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一次釋放制度紅利。數年後,這一基地若能源源不斷地提供本科、專業碩士甚至博士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必將成為東莞乃至區域發展的發動機,提供向前的動力源。
  撰文:吳少敏 編輯統籌:李國飛  (原標題:謀求協同創新發展 釋放技術人才紅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71tduy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